正月里的民俗:中国人春节该忙啥?
 
今日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 我们迎来“大寒”节气 还巧遇腊八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转眼就是年
端午节冷知识:别名超过20个,能否互祝快乐?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丰富多样的习俗至今仍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不过,近来有关端午节文化内涵、习俗的一些讨论成为热门话题:它为何有那么多的名称?它在古代最初并非是吉祥的节日吗?能不能互祝“快乐”?  
全国各地奇葩端午节习俗,你知道几个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今日12月22日:冬至,开始数九了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6时23分,迎来“冬至”节气 我们迎来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 冰益壮,地始坼 自此进入隆冬时节
你知道三伏最热的时候是几伏?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所以说中伏的时候最热。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 下面是2018三伏时间表
2018年三伏开始时间7月17日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别光知道吃粽子,还应该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小满:雨打芭蕉,梅黄杏肥
   北京时间5月21日10时15分将迎来“小满”节气。逢此时节,夜莺轻啼,雨打芭蕉,梅黄杏肥。保健专家提示说,小满后,天气日渐炎热,公众要注意防暑养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清明节诗词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扫墓注意事项
     清明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节气之一,时间基本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今年清明节气时刻为4月4日17时45分;
【二月二 龙抬头】传统习俗
 今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人们通过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风俗和禁忌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故乡还在,可我们永远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故乡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农村人口占据绝对多数,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也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乡土社会也随之转型。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习俗
   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过年了,贴春联应该注意什么?
再过几天就要春节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但是贴春联可是有很多讲究的,乱贴可是会不好。若想要新的一年事事顺利,那就先来熟知贴春联的禁忌吧!
有关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
       2018年2月4日5时28分迎“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明天就是立春节气了,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的习俗
       阴历十月初一也就是农历十月第一天,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因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又称为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重阳节来历和民俗习惯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